最专业炒股配资
2月26日,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突破640万辆大关,稳居全球首位。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,不过,对整车企业来说,出海的头脑却不再发热,汽车出口的格局,正在震荡式改变。
中企协数据显示,2025年1月,汽车出口47万辆,同比增长6.1%,重点企业出口前十中仅5家实现正增长,其中,排名第一的奇瑞出口8.1万辆,同比下滑10.3%,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出口7万辆,增速最显著,达到了91.5%。
为什么体量最大的两家企业势头不尽相同?为什么前十中仅一半正增长?这个波折印证了中国汽车出口面临的挑战。
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社交平台表示,针对乘用车出口的表现,乘联会预测团队微调了2025年的行业年度预测。其中,2月预测2025年全年乘用车出口527万台,较1月预测微降3万台。“目前我们仍然按照年初的10%的预测未大幅调整,主要是考虑俄乌局势的复杂性和美国影响力的不确定性,我们等局势更明朗后再持续下调预期。”
加征关税事件争议已久,而俄罗斯市场的变化,更能体现出海繁荣背后的危机感。
俄罗斯曾经是中国汽车品牌的“新家”。在这个全球销量排名前十,年销量曾达300万辆的汽车市场,中国车企抓住了日德美系品牌撤出的契机,大力布局,2023年和2024年俄罗斯都是中国汽车出口最大目的国。
中汽数研数据显示,2024年,中国汽车对俄罗斯的出口量增长30.5%,累计销量超过100万辆,出口金额达到152亿美元。去年俄罗斯市场销量最大的15个品牌全都是中国品牌,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占率一度高达68%。
但从2024年11月起,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量连续三个月呈现同比下滑。在2024年全年,奇瑞整体销量下跌了2.2%,旗下车型欧萌达下跌30.7%。长安汽车销量下滑了5.3%,吉利汽车销量则下滑了3.8%。
这背后主要是限制政策影响。俄罗斯为了扶持本国汽车产业发展,提高了进口汽车的准入门槛,出台系列政策,例如对绕道中亚国家进入俄罗斯的平行进口车和二手车要求补税,导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成本上升,价格优势减弱。
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一阵“冷风”,印证了汽车出海的复杂挑战,也让中国车企越发清醒: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:“通过市场调研,中汽协发现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发展面临压力,国际局势不平稳,海外国家的政策变动非常大,都影响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。”
在不稳定的海外市场中,中国车企依靠优势技术打开新的增长点。在2024年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中,纯电动汽车出口98.7万辆,同比下降10.4%;插混汽车出口29.7万辆,同比增长1.9倍。今年1月,新能源汽车出口15万辆,环比增长12.6%,同比增长49.6%,其中插混汽车5万辆,同比增长1.7倍。
虽然增速可观,但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还远没有打开。变化的地缘政治因素、技术壁垒、市场供需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,新能源汽车想要出海并不轻松,燃油车仍然是出海主力。
对于车企来说,出口是时间和成本的双重博弈,尤其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,鸡蛋和篮子的选择要更加慎重。2024年,中国汽车出口增速从2023年的57.9%下滑至19.3%,中汽协预计,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速将进一步下滑至5.8%。
中国汽车出口将告别高增长时代。
南方+记者 魏泓泉